113-2清代臺灣開發史專題課程大綱
本課程為十六週,共分為兩個學習部分,一是相關研究閱讀與史料討論;二是課程報告實作。閱讀與討論部分,每週需閱讀指定閱讀外,同時需自行尋找一篇與當週主題相關的研究成果,並介紹這個研究與本週主題的關聯性。課程實作部分,需利用王世慶先生蒐集的「臺灣公私藏古文書」作為資料核心(僅傅斯年圖書館、臺灣圖書館有),選擇一個區域個案來進行個案研究。各週課程進度如下:
第一週 02/17 課程導論
第二週 02/24 請墾制度(一)
第三週 03/03 請墾制度(二)
第四週 03/10 番界政策(一)
第五週 03/17 番界政策(二)
第六週 03/24 番屯制度(一)
第七週 03/31 番屯制度(二)
第八週 04/07 隘墾制度(一)
第九週 04/14 隘墾制度(二)
第十週 04/21 清賦事業(一)
第十一週 04/28 清賦事業(二)
第十二週 05/05校外教學
第十三週 05/12 學期報告(一)
第十四週 05/19 學期報告(二)
第十五週 05/26 學期報告(三)
第十六週 06/02 學期報告(四)
第一單元:請墾制度:
wk1: 墾戶與墾莊
1. 尹章義,〈台北平原拓墾史研究(1697-1792)〉,《臺北文獻》53、54合刊(1981.04),頁1-190。
2. 施添福,〈清代竹塹地區的「墾區莊」:萃豐莊的設立和演變〉,《臺灣風物》39:4(1989.12),頁33-69。
Wk2: 制度與社會
1. 李文良〈番租、田底與管事——康熙下淡水社文書所見的臺灣鄉村社會〉《漢學研究》27:4(2009.12),頁229-260。
2. 李文良,〈民田與請墾制度:清初臺灣田園的接收與管理〉《族群、歷史與地域社會: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》(臺北: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,2011),頁27-56。
第二單元:番界政策
wk1: 隔離與封禁
1. John R. Shepherd,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, 1600-1800 (Stanford: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, 1993), pp137-239.
2. 柯志明,《番頭家: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》(臺北: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,2001),頁85-198。
wk2: 制度與社會
1. 施添福,〈清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: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〉,《臺灣風物》40:4(1990.12),頁1-68。
2. 柯志明,〈岸裡社的私有化與階層化:賦役負擔與平埔族地域社會內部政經體制的形成和轉變〉,詹素娟編,《族群、歷史與地域社會: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》(臺北: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,2011),頁57-132,
3. 陳志豪,〈清乾隆時期臺灣的番界清釐與地圖繪製:以中國蘭州西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「清釐臺屬漢番邊界地圖」為例〉,《臺灣史研究》,24:4(2017.12),頁1-33。
第三單元:番屯制度
wk1: 屯制與熟番
1. 柯志明,《番頭家: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》(臺北: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,2001),頁237-278。
2. 洪麗完,〈從清治下「社」之多重性質看平埔社群關係發展:以臺灣中部為例〉,《臺灣史研究》12:1(2005.06),頁1-41。
wk2: 制度與社會
1. 邱柏翔,〈清代臺灣番屯制度之研究:以台中東勢為中心(1784-1825)〉,台北: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,2012,頁37-62。
2. 陳志豪,〈清代臺灣番屯制度與墾莊建構:以竹塹地區的九芎林莊為例〉,《臺灣史研究》20:2(2013.06),頁1-30。
第四單元:隘墾制度
wk1: 武裝開墾與組織
1. 吳學明,〈北部台灣的隘墾組織 ── 以「金廣福」為例〉,《臺北文獻》,直字第76期(1984.12),頁161-230
2. 陳宗仁,〈十八世紀清朝臺灣邊防政策的演變:以隘制的形成為例〉,《臺灣史研究》22:2(2015.06),頁1-44。
wk2: 制度與社會
1. 李文良,〈清乾隆年間南臺灣的邊防整備與社會發展〉,《國史館館刊》52(2017.06),(臺北:國史館),頁1-31。
2. 李文良,〈契約文書與臺灣史研究——以清代彰化縣萬丹坑隘的成立為例〉《臺灣古文書學會會刊》5(2009.10),頁5-12。
3. 陳志豪,〈隘糧與大租:清代竹塹地區合興莊的隘墾事業與閩粵關係〉,《全球客家研究》4期(2015.01),頁1-29。
第五單元:裁隘、清賦與土地調查
wk1: 裁隘與清賦
1. 李文良,〈十九世紀晚期劉銘傳裁隘事業的考察─以北臺灣新竹縣為中心〉,《臺灣史研究》13:2(2006.06),頁87-122。
2. 李文良,〈晚清臺灣清賦事業的考察:「減四留六」的決策過程與意義〉,《漢學研究》24:1(2006.06),頁387-416。
wk2: 土地調查
1. 吳密察,〈臺灣總督府「土地調查事業(1895–1905)」的展開及其意義〉,《師大臺灣史學報》,10(2017.12),頁5-35。
2. 曾文亮,〈日治時期臺灣土地 調查事業中的「家產」問題及其解決〉,收於林玉茹編,《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》(臺北: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,2012),頁 349-384。